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 发布时间:2024-03-13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近年来绿色发展已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碳交易逐步完善的当下。本网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减排”、“低碳”、“绿色”的提案特别多。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案的大量出现,也顺应了这一大趋势。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本网策略梳理发现,这些提案涉及方方面面,有行业领域的,有碳排放治理方面的,有政策支撑的,有技术革新方面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表示,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在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出现发展矛盾的情况下,寻求对传统能源消费模式的突破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发力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金双根建议,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及煤矿绿色发展,科学推进煤炭由主体能源转为兜底保障能源;推动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胜利表示,将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技术迭代突破,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带头走好煤炭与煤化工、新能源优化组合、耦合发展之路,拓展高质量发展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绿色低碳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这一重任基本落在了新能源的发展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董事长江毅表示,2024年,中国华电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打好结构调整攻坚战。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延伸“氢”“储”“碳”“智”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产业链,打造华电综合能源产业圈。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工程师刘锦帆表示,酒泉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11亿千瓦。因此,他建议,支持酒泉市打造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双碳”目标下,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能源格局优化的主要力量。他建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能源、电网等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推动,扶持与推动设施农业光伏业态发展,出台设施农业扶持、土地整改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明确可利用的存量设施农业大棚,提高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期限至25年以上。同时支持进行农网改造建设,配置台区储能、变压器扩容,增强电网接入承载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耦合小而散农光项目的接入,满足乡村电气化需求,助力新农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认为,目前我国核电正处于加速建设时期,而核电未被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其参与市场竞争面临挑战,进而影响核电低碳价值的有效发挥。既不利于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核电行业的长远发展。为此,他建议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并表示,从我国国情看,碳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是实现能源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还能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充分发挥核电在全国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李寅表示,微电网是以节能减排为契机,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模式。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储能设施、配电设施、系统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化、就地平衡,减少电力损耗,节省输电费用以及减少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占用,同时也可以和大电网进行能量交换、互为辅助,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他建议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微电网的大规模建设推广。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看来,各领域特别是农业、传统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应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产业业态。
如果说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当之无愧的“主战场 ”,那么传统工业则是“主帅”,减排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领域的最终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指出,在“双碳”目标下,煤化工产业积极实施减碳降碳举措。从化学角度来看,碳元素只能转化,不能消除。煤化工合成化学品过程中普遍存在“碳多氢少”、碳氢比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碳排放量较大。要减少碳排放,需要向反应体系中补充氢元素。他表示,表示,除氢气外,天然气为常见易得的富氢原料。不过,目前绿氢制备成本较高,供应有限,主要依靠风电、光伏制取,产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同时,我国天然气整体资源不足,优先作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使用,政策上限制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对此,郑月明建议,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在国家规划的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煤化工企业根据所在区域能源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减碳方式。在天然气供应较充足的非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现有煤化工企业在不增加煤炭用量的前提下,采用与天然气耦合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金波建议,加强废弃物源头的规范管理、加大替代燃料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水泥行业替代燃料标准规范体系,同时鼓励替代燃料处置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迭代。“可通过建立财税补贴政策,支持替代燃料产业化发展。在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的同时,建议核减水泥窑用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排放量。”周金波表示,在技术研发方面,建议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纳入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范围,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迭代,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建议,一、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和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二、完善钢铁行业双碳鼓励政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三、加大差别化电价政策力度,鼓励“短流程”企业健康发展。四、加大企业使用和建设绿电的政策支持,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五、积极倡导绿色运输,构建氢能产业链与全产业链协同降碳。六、完善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此外,部分代表还在在行业减排制度健全方面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中海炼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长王志良表示,全球低碳转型加速,绿色电力替代成为重要降碳手段。各国政府、企业、投资者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持续加大。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和部分地方试点碳市场绿电抵扣核算规则未将绿电交易电量排除在核算外。为此,王志良提出三点建议:一、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出台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二、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发布将绿电交易对应电量排除的电网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统筹协调,针对此问题研究成立专题联合工作小组,引入该领域外部权威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快解决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国际“碳壁垒”。刘汉元表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是实现目标的最核心实施路径。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大幅提升,电力行业将实现深度低碳、零碳。同时,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部门的用电需求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低碳电力将推动消费端持续降碳、脱碳。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攀升,企业电力消费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特别是在工业制造领域,目前领先企业均已开始推行全面电气化战略,外购电力碳排放已成为企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是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减排进程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升企业绿电消费积极性,帮助企业降低间接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切实抓手,也是体现工业出口产品低碳竞争力,应对国际“碳壁垒”的最佳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阎洪涛认为,绿色低碳项目普遍涉及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呈现发展初期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经营性回报期长的特点。对此,他建议,把在京能源类央企财务公司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试点金融机构范围,从而发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自身“产业+金融”优势。
此外,就碳排放领域而言,代表委员也提交了众多议案。其中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交了《关于明确碳排放权金融属性 推动碳金融稳健发展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联主席、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表示,由于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和地区流动,长三角地区依靠独立的地方治理模式来推动碳减排难度较大,迫切需要通过城市群协同降碳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长三角协同降碳问题,蒋立建议,以现代化能源大系统建设为重点,以能源基础网络建设和装备发展为抓手,依托一体化发展优势,建立集成优化、区域联动、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推进长三角创新发展。
南存辉建议,构建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立法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会同相关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创新金融形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