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统筹淮河流域
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王世雅
“截至2023年底,两淮矿区已形成采煤沉陷区面积约75万亩、积水面积约27.4万亩。预计每年新增采煤沉陷区面积1.4万亩、积水面积0.6万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按照平均积水深度3米估算,积水区水资源量有5.48亿立方米。
今年,袁亮带来的是关于加强淮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据了解,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煤炭储量137.62亿吨,拥有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中的3个(两淮、鲁西、河南)。其中,安徽是全国第二大焦煤生产省。两淮矿区拥有华东地区品种最全、单个矿区冶炼能力最大的炼焦生产企业,依托淮南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皖电东送”,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给。
同时,淮河流域依托仅占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着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6.7%的粮食。
然而,由于长期、多煤层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环境处于长周期不稳定状态、复垦后土地再次积水,水土界面的不稳定性和难预测性导致土地复垦难度大、周期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特别是两淮矿区,尽管在沉陷区治理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由于缺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指导,缺乏重要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工程支撑,矿区水土资源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矛盾仍然突出。”袁亮表示。
为此,袁亮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编制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沉陷区欧洲杯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变化的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淮河流域生态保护策略与水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矿区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对“皖电东送”等淮河流域中部资源型城市用地指标等予以细化和重点倾斜。二是支持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示范与重大工程建设。支持煤炭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组,设立高潜水位矿区低损伤安全绿色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部野外实验基地。支持淮河流域煤矿绿色低损伤开采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持建设水面光伏与制氢合成氨多能互补等示范工程,水稻+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生物质能大农业开发示范工程,推动煤矿区平原水库—天然河流—管涵闸泵区域水资源高效协调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矿区生态环境调查、治理、开发利用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